关键词:
依达拉奉
心室颤动
心肺复苏
氧自由基
心肌保护
摘要:
背景和目的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临终前循环衰竭的心律改变,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为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CA时,由于心脏失去泵血功能,组织器官因缺血缺氧引起的损伤随时间的延长愈发严重,及时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有望逆转这一过程,然而复苏成功率及患者远期生存质量仍不容乐观,这与CA时低灌注引起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时间长短及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继发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密切相关。研究证实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 OFR)在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该过程中及时应用OFR清除剂有望拮抗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依达拉奉作为有效的OFR清除剂自上市以来广泛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亦有用于心、肺、肾等局部组织器官I/RI的研究报道,而CA/CPR过程中引起的全身性I/RI能否起到相似的保护作用尚不明确,故而设计本实验。我们采用经食道快速起搏的方法建立大鼠CA模型,于ROSC后立即给予实验预设方案中的不同干预,来研究各剂量依达拉奉对CA/CPR所致的全身性I/RI是否仍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不同剂量依达拉奉对CA/CPR大鼠生存时间、生存率及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的影响,并择优选取最佳剂量;第二部分通过测定血浆及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含量,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以此来评价最优剂量的依达拉奉对CA/CPR大鼠心肌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1、健康108只SD大鼠(180-25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n=12)、生理盐水组(n=24)、依达拉奉组(n=72);其中依达拉奉组按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高剂量组(6mg/kg)、中剂量组(3mg/kg)、低剂量组(1mg/kg)。生理盐水组及依达拉奉组大鼠行腹腔麻醉、动静脉置管及气管插管,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经食道快速起搏诱导CA模型,CA5min后开始CPR, ROSC后立即静脉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的依达拉奉。连续监测Ⅱ导联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1h后消毒缝合伤口,待大鼠苏醒后拔除气管内插管,放入笼内常规饲养。假手术组大鼠仅行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不诱导CA,监测心电及血流动力学1h后放入笼内饲养。记录各组大鼠的生存时间,并计算不同时间点(12h、24h、48h、72h)的生存率。 2、健康SD大鼠64只(180-25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16),依达拉奉组(n=24),生理盐水组(n=24)。后两组再随机分为ROSC后12h、24h、48h、72h4个时间点。依达拉奉组与生理盐水组通过前述方法建立CA/CPR模型。造模成功后放入笼内常规饲养,分别于ROSC后的12h、24h、48h、72h4个时间点处死,经颈总动脉取血并快速开胸剪取心肌组织,测定血浆及心肌组织SOD、MDA水平,同时行心肌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上述各时间点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结果: 1.依达拉奉高、中剂量组的MAP于ROSC15min后明显高于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且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后两组(46.6±26.21与43.85±27.53vs26.58±22.9与27.1±23.8,P<0.01);依达拉奉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72h生存率均优于后两组(79.2%(19/24),62.5%(15/24),50%(12/24),47.1%(10/24)与83.3%(20/24),66.7%(16/24),58.3%(14/24),50%(12/24)vs50%(12/24),37.5%(9/24),12.5%(3/24),12.5%(3/24)与50%(12/24),33.3%(8/24),16.7%(4/24),12.5%(3/24),P<0.01或P<0.05),但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 2.在12h、24h、48h、72h4个时间点,依达拉奉组大鼠血浆与心肌组织中的SOD活力均高于生理盐水组(121.45±13.28与77.87±2.04vs109.44±9.54与64.71±2.36,103.34±13.92与67.75±2.31vs80.14±11.49与53.02±3.71,85.14±11.31与56.8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