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Utstein模式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生存链
自主循环恢复
流行病学
摘要:
目的:分析深圳市院外心脏骤停(OHCA)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院前复苏成功的因素,探索本地区现阶段如何提高OHCA复苏成功率。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深圳市急救中心调度的所有OHCA并行CPR的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生年龄、性别、时间、地点、病因、急救反应时间、初始心律、有无目击者、目击者CPR、AED使用、院前高级生命支持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分为复苏有效组和复苏无效组,比较OHCA院外生存链关键环节对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院前复苏成功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93例OHCA患者,男1385例(73.16%),女508例(26.84%),平均年龄(54.17±20.01)岁,复苏成功率为8.87%。OHCA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7-24点,以20-22点最甚,住宅发生率最高(66.77%),其次分别为娱乐场所(9.19%)、交通枢纽(7.03%)、工作场所(6.18%)、学校(4.07%)、体育场馆(1.64%)和公园(1.43%)等。OHCA病因主要为心源性疾病(39.51%),其次为创伤(9.09%)、呼吸系统(8.77%)等。OHCA初始心律表现为大多数是不可除颤心律(95.62%),OHCA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9.23±6.29)分,37.51%的OHCA有目击者,但目击者实施CPR及AED率仅为2.32%和0.63%。在OHCA院前高级生命支持中,肾上腺素使用率(52.4%)远高于气管插管率(10.99%)。与复苏无效组比较,院前ROSC组在平均年龄、OHCA发生地点、病因、初始心律、急救反应时间、目击者CPR及AED、肾上腺素的使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OHCA在流行病学上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点,院前复苏成功率的提高有赖于进一步完善院外生存链的各个关键环节,构筑全民急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