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院内心脏骤停
复苏时限
预后
摘要:
目的: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患者需要进行复苏的时限至今还没有合理的结论。本研究对半小时复苏时限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对复苏时长与预后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急诊科中发生院内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研究,收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根据患者心肺复苏的时间长短进行分组,30分钟及以下者分为常规组,超过30分钟的分为超长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致病原因、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另外根据患者的病因、性别、初始心律、年龄进行进一步的分组,对各个组别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患者的复苏时长差异情况进行对比。根据患者接受心肺复苏的方式分为徒手心肺复苏组、徒手序贯心肺复苏仪组,对两组不同按压方式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进行比较。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共135例,男性86例(63.70%),女性49例(36.30%),患者年龄(45~76)岁,平均(60.53±15.46)岁。其中可除颤心律患者28例,占20.74%。病因中心血管疾病50例,占37.04%,消化道出血4例,占2.96%,呼吸系统疾病29例,占21.48%,脑卒中7例,占5.19%,创伤9例,占6.67%,脓毒血症6例,占4.44%,其他占22.22%。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占全部心血管疾病46%。心肺复苏应用的方式中接受徒手心肺复苏70例,占51.85%;徒手序贯心肺复苏仪65例,占48.15%。(2)135例患者中,58例(42.96%)出现自主循环恢复,7例患者出院存活,成功出院存活率为5.19%,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发现相较总体复苏时长分布特点,出现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复苏时长分布出现左移,而相较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复苏时长分布的特点,存活出院患者的复苏时长进一步在分布上左移,也就是复苏时长均逐渐缩短。分析显示出现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其复苏时长大多在0-40分钟集中出现,复苏时间超过25分钟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数量慢慢下降,而在复苏时长为1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时,再一次出现了自主循环恢复的小高峰。分析发现复苏时间保持在半小时以内的患者的出院存活率和时间表现为线性关系,复苏时间长度超过半小时的患者最终结局都是死亡。(3)复苏时长在半小时之内的常规复苏组61例,占45.19%;复苏时长超过半小时的超长复苏组74例,占54.81%。常规复苏组和超长复苏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心率比较差异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心脏骤停出现的病因进行分析,各个亚组结果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复苏组患者接受徒手心肺复苏的患者36例,占59.02%,接受徒手序贯心肺复苏仪的患者25例,占40.98%(P>0.05);而超长心肺复苏组患者接受徒手心肺复苏的患者34例,占45.95%,接受徒手序贯心肺复苏仪的患者40例,占54.05%(P>0.05)。主要结局分析显示,常规复苏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41例,占67.21%;超长复苏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17例,占22.97%(P>0.05)。分析次要结局显示,常规复苏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7例,占11.48%;超长复苏组没有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没有患者存活出院(P>0.05)。(4)自主循环恢复的58例患者(42.96%)中有男性35例,女性23例。其中男性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心肺复苏时间长度平均是(17.6±13.6)分钟;女性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心肺复苏时间长度平均是(16.6±12.0)分钟,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主循环恢复的58例患者中有可除颤心律10例(17.24%),不可除颤心律45例(77.58%),其中自主循环恢复可除颤心律患者复苏时间长度平均为(21.2±8.3)分钟,不可除颤心律患者平均为(16.0±13.9)分钟,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全部患者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包括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对这几组患者的复苏时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5)按照病因分组为脑卒中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肺栓塞组、创伤组、心律失常组、重症肺炎组、脓毒血症组、心力衰竭组,通过对各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长度进行分析,发现创伤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复苏时长和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栓塞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复苏时长差异明显(P<0.05);肺栓塞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复苏时长和脓毒血症、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重症肺炎、创伤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复苏时长差异明显(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