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肿瘤
恶病质
CT
血液学指标
肌肉减少
摘要:
目的:肿瘤恶病质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的多因素引起的综合征,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无明确的方法来对恶病质进行及早的诊断。研究肿瘤恶病质患者肌肉含量的情况及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血液学的水平变化,探讨肌肉含量及血液学水平与肿瘤恶病质发生的关系,为肿瘤恶病质的早期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早期诊断,及早进行干预,延缓晚期肿瘤患者的发展,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肿瘤介入科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资料,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有81例病例入选。根据国际恶病质诊断标准,将实验组分为恶病质组和非恶病质组,其中恶病质组30例,非恶病质组51例。随后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入院的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结果,通过患者的全腹部CT图像,勾画出第3腰椎中点横截面骨骼肌的边界,半自动化得出骨骼肌面积(skeletal muscle area,SMA),除以患者身高的平方进行标准化计算得到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对比分析恶病质与肌肉减少及常规血液学指标表达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两者与恶病质发生的相关因素,通过ROC曲线判定血液学指标对恶病质的预测价值。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最终入组了 81例患者作为实验病例进行常规血液学指标及CT定量肌肉的分析。其中恶病质组30例,非恶病质51例,两者相比较,恶病质组具有较低的BMI值(47%VS.6%,P<0.05);消化系统肿瘤的患者更易并发恶病质(67%VS.55%,P<0.05);肿瘤晚期患者较肿瘤早期患者更易并发恶病质(74%VS.60%,P<0.05)。2、在对两组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的分析中,主要有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的分析。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相比,胆碱酯酶降低(3586±1906 VS.5478±2678,P<0.05)、总蛋白降低(59±11 VS.64±13,P<0.05)、白蛋白降低[32.5(28.0,36.6)VS.39.2(34.8,41.8),P<0.05]、肌酐降低[51.5(41.3,61.2)VS.70.2(55.7,78.4),P<0.05]、红细胞减少(3.27±0.68 VS.4.00±0.99,P<0.05)、血红蛋白降低(男性:113±8VS.136±10,P<0.05;女性:105±7VS.124±12,P<0.05)及肌肉质量减少(32.397±6.1606VS.42.112±6.8651,P<0.05)均是肿瘤恶病质发生的相关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碱酯酶、总蛋白、白蛋白、肌酐、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减低、肌肉减少症是肿瘤患者发生恶病质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及肌肉质量减少是肿瘤患者恶病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血液学指标对肿瘤患者恶病质发生预测的临床界值。从各血液学指标在肿瘤患者恶病质组中,白蛋白及红细胞较非恶病质均具有显著差异,根据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两者是肿瘤恶病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ROC曲线结果,得出白蛋白及红细胞预测肿瘤恶病质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得出血液学指标中白蛋白及红细胞诊断恶病质的临床界值。在对恶病质的预测中,白蛋白较红细胞对肿瘤恶病质有更好的预测效果(AUC=***=0.621)。结论:1、恶病质患者的血液学指标中胆碱酯酶、总蛋白、白蛋白、肌酐、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较非恶病质患者较低,其中白蛋白及红细胞的预测效果最好;2、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相比,恶病质组的肌肉含量显著减少;3、血常规中白蛋白联合肌肉含量的指标骨骼肌指数(SMI)共同诊断预测肿瘤恶病质的发生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