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卒中
局部振动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摘要:
1.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目的:探讨局部振动(Focal Vibration,FV)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4)和振动组(n=15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振动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患侧上肢加用FV治疗。所有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6次,共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功能评估,包括:Bruunstrom评分(Bruunstrom Scale,BS)、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功能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BS(P<0.05)、FMA(P<0.01)、MBI(P<0.01)评分明显增加,而MAS评级无明显变化(P>0.05);与治疗前相比,振动组患者上肢BS(P<0.01)评分,手BS(P<0.05)评分、FMA评分(P<0.01)、MBI评分(P<0.01)、MAS评级(P<0.01)明显改善。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振动组在治疗4周结束后上肢BS评分(P<0.05)、FMA评分(P<0.05)、MBI评分(P<0.05)、MAS评级(P<0.05)显著改善。两组患者手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FV可有效促进急性期以及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2.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机制初探目的:探讨FV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神经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将2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4)和振动组(n=15)。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振动组患者于患侧上肢加用FV治疗。所有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6次,共4周。对照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结束后进行电生理学评估包括: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N20潜伏期及波幅、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潜伏期及波幅。振动组患者于振动前、振动后即刻、振动后30 min及治疗4周后进行相同的电生理学指标测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N20和MEP的潜伏期、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患侧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患侧N20潜伏期缩短(P<0.05)、MEP潜伏期缩短(P<0.01)。与治疗前相比,振动组在振动后即刻患侧N20潜伏期缩短(P<0.05)、N20波幅增加(P<0.05)、MEP潜伏期缩短(P<0.01)、MEP波幅增加(P<0.01);在振动后30 min,患侧N20潜伏期缩短(P<0.05)、N20波幅增加(P<0.05)、MEP潜伏期缩短(P<0.01),MEP波幅增加(P<0.01);在治疗4周后,患侧N20潜伏期缩短(P<0.01)、N20波幅增加(P<0.05)、MEP潜伏期缩短(P<0.01)、MEP波幅增加(P<0.05)。组间患侧比较: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振动组N20波幅增加显著(P<0.05)。结论:FV可能是通过调节大脑皮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及相应传导通路的兴奋性,诱导其发生可塑性变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运动整合作用,从而促进了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