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摘要:
目的:1.通过收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探讨影响该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onocyte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MHR)与DPN的相关性。2.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消渴病痹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及中药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探究治疗消渴病痹症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通过收集于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相关诊断标准,筛选出符合的共34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出现DPN,分组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209例,以及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DPN)组140例。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计算出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MHR、NLR。将上述所有数据导入SPSS26.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当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符合研究二纳排标准的患者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患者证型、临床症状和舌脉,治疗中药的频次及药物属性,采用关联分析,将中药—中药关系进行数据挖掘,将使用频次高于20次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提取其核心中药组合,总结消渴病痹症治疗的组方规律及临床症状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结果:***与NDPN患者相比,DPN组年龄、糖尿病病程、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NLR、MHR均较高,DPN组淋巴细胞较NDPN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性别、糖化血红蛋白、空腹静脉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血小板计数、PLR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无DPN为因变量,以年龄、糖尿病病程、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NLR、MHR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β=0.095,OR=1.100,P<0.05)、NLR(β=0.589,OR=1.803,P<0.05)、MHR(β=3.789,OR=44.199,P<0.05)是DPN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NLR曲线下面积是0.633,MHR曲线下面积0.646,并计算出当NLR为1.832时,其敏感度0.579,特异度0.643,约登指数0.222;当MHR为0.343时,其敏感度0.574,特异度0.686,约登指数0.260。2.纳入第二部分研究中的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肢体麻木、口干多饮、失眠等,证型以气阴两虚兼瘀证为主。舌色以淡暗为多,暗红舌次之,苔色以薄白为多,少苔次之,脉象以虚细脉为多,其中黄芪、当归、麦冬、白芍、川芎、桂枝、太子参、牛膝、地龙、地黄等为治疗频次靠前的药物。药物四气中以温性药为多,平性药次之;药味以甘味为多,辛味及苦味次之;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是脾经及心经;药物以补虚药为主,活血化瘀药次之;将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其中黄芪、当归为一类;太子参、甘草、白芍、桂枝为一类;麦冬、川芎、地龙、红花为一类;牛膝、地黄、鸡血藤、丹参为一类。将中药配伍进行关联分析,按共现度从高到低排序,排名前3的组合分别为麦冬-黄芪、麦冬-当归、川芎-当归。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处方,此方由黄芪、当归、麦冬、川芎、白芍、牛膝、桂枝组成。结论:1.随着年龄及糖尿病病程的延长,DPN发生风险呈上升趋势。DPN患者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NLR、MHR均较NDPN患者高,而淋巴细胞较NDPN患者低,NLR、MHR与DPN的发生呈正相关,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二者可对DPN发病进行相关预测,但其效能可能一般。***的临床证型以气阴两虚兼瘀证为主,多采用味甘性温之品,归经多入肝经、脾经,多使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功效中药,参考其核心组方黄芪、当归、麦冬、川芎、白芍、牛膝、桂枝,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加减用药,从整体出发,从而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