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存活率
窒息
大鼠
摘要:
目的:建立窒息法心脏骤停模型,比较大鼠复苏成功后24h存活组与死亡组生命体征与理化指标的差异。探讨并分析影响大鼠复苏后早期存活率的相关因素,为心脏骤停复苏预后提供早期评价与预测的依据。方法:采用窒息法制备大鼠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模型。选用成年健康3-4月、体重250-420g,SPF级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麻醉后经口直视下气管插管。一侧股动脉切开置管接压力换能器,监测血压;另一侧股静脉置管开放静脉通路。在大鼠呼气末夹闭气管插管导管,使其窒息。大鼠CA的定义为收缩压(SBP)低于25 mmHg。CA无处理后5min开始心肺复苏,并予肾上腺素(Epinephrine,E)/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SB)静脉注射。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定义为平均动脉压≥60mmHg,并且持续时间至少10min。胸外心脏按压时间超过20min自主循环未恢复视为复苏失败。动物复苏过程中监测各项参数并做好记录保存。观察并记录大鼠体重(Weight),复苏前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窒息后呼吸停止时间、心搏停止时间、心肺复苏持续时间;E/SB使用次数;复苏初始心律(室颤/无脉性室速、无脉性电活动、心电静止);ROSC后30min的HR、MAP以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窒息法心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后24h存活组与死亡组间观察指标差异,分析并探讨可能影响复苏后早期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共72只大鼠进入实验,33只大鼠复苏成功后纳入研究,至观察临界点(24小时),存活组有20只和死亡组13只。大鼠CA前基线资料的比较,两组在体重、HR、MAP,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乳酸值(Lac)、实际碳酸氢根值(HCO)、总二氧化碳值(TCO)等基础条件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复苏相关指标中,存活组大鼠复苏持续时间(秒)明显短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65±39.97 vs 173.08±70.43,p=0.001);存活组大鼠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的使用次数(次)要明显少于死亡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20±0.52 vs 2.0±1.23,p=0.042)。而呼吸停止时间、心搏停止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大鼠复苏初始心律(无脉性电活动、心电静止)无显著差异(p>0.05)。在复苏后指标中,ROSC后30分钟后记录的HR、MAP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大鼠ROSC 30min后血气分析比较,存活组pH值明显高于死亡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7.24±0.07 vs 7.15±0.06,p=0.001);存活组乳酸值(Lac,mmol/L)与死亡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3.91±1.67 vs 5.43±1.09,p=0.007);存活组实际碳酸氢根值(HCO,mmol/L)高于死亡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8.98±2.60 vs 15.66±4.03,p=0.007);存活组总二氧化碳值(TCO,mmol/L)高于死亡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0.44±2.68 vs 17.99±2.61,p=0.017)。复苏后两组大鼠在动脉血氧分压(PaO)、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血钠(Na)、血钾(K)、血钙(Ga)、血糖(Glu)、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等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复苏后大鼠24小时是否存活作为因变量,将筛选比较后有统计学差异的各项指标,如复苏持续时间、pH、Lac、HCO、TCO、E/SB使用次数作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全变量模型方法得出复苏持续时间为影响复苏后大鼠早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8,95%CI 1.010-1.107,p=0.016)结论:本实验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发现,复苏持续时间为影响窒息性大鼠CA复苏后早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肾上腺素/碳酸氢钠使用次数、复苏后酸中毒的状况以及乳酸水平也是影响大鼠早期存活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