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Meta分析
数据挖掘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辨证
用药规律
摘要:
研究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由多种免疫细胞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发病率介于0.28%-0.36%之间,育龄期女性更为多见。其发病原因不明,考虑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方面因素相关。RA致残率高,病程长,目前临床上以激素类、免疫抑制剂、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等药物口服控制病情,总体疗效不足,副作用较多,预后欠佳,病情难以得到根治。
我国名老中医治疗RA运用整体观念通过祛邪不伤正的方式进行临床用药,因其辨证认识各有特点,方剂组成繁杂,用药规律不清,制约了名老中医治疗RA经验总结在RA的临床运用。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及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繁杂,RA的中医病机认识存在地域性差异。因此本文将运用Meta分析明确华东地区RA的常见证型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RA的证候分布、病位分布及用药经验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华东地区名老中医治疗RA的辨证及用药规律。
研究方法:1.通过搜集目前已发表的涉及我国RA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中医证候信息的文章,通过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对数据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
2.数据挖掘:通过搜集华东地区卫健委颁布的各地区名老中医名单人选及该地区的国医大师人选,研究对所有包含名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医案相关文献,文献包括名中医的医案、病案及治疗经验报道等结果均导入Note Express。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对中药名称进行统一,对多种加减方式的作为新方录入;症状规范化: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将关节多发肿痛,关节不固定规范化为关节疼痛、肿胀,游走不定等;证素包括19项病位证素(心、肺、脾、肝、肾等);统一病机证素(包括病理因素、病位和病性,核心是病理因素和脏腑病位),并将涉及RA中医证候、中医证素、中药治疗等相关的文献315篇进行原始数据、医案的查证,并最后进行数据规范化后录入Excel数据库。通过SPSS 21.0软件统计基本信息、中医证候、中医方药的频数频率,建立中医证候分布数据模型。最后通过论证,完成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报告。
研究结果:***分析结果:(1)研究共纳入24篇文献,涉及病例134863例,男女比例约为1:3.6。(2)我国RA的中医证型存在地域差异,华东地区以痰瘀痹阻证较同一地域的其他证型更为多见。
2.数据挖掘分析结果:通过对三届华东地区(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国医大师人选及该地区卫健委公示的名老中医人员名单确认,共确定1029位名老中医。筛选出157位名老中医在网络上的文献共3806篇,其中重复文献1928篇,剔除重复发表医案367篇,剔除会议文献374篇,剔除学位论文19篇,剩余1118篇中803篇文章中数据信息不够齐全如缺少舌苔、脉象、具体中医方药等情况,予以排除。最后筛选出157位专家的中医证候、中医证素、中药治疗等相关的文献315篇。本研究统计各类中医证候出现的频次、频率,共录入48种中医证候为中高频;所有48种中医证候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关联度最高的症状有3个,包括:肢体关节疼痛、脉沉弱、苔白腻;根据所有包含名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医案相关文献总结,RA的总体证型包括以下6种,其所占比例分别是:风湿痹阻证为28.2%、寒湿阻络证为25.1%、湿热阻络证为21.0%、痰瘀痹阻证为12.7%、肝肾不足证为10.0%、气血两虚证为3.0%。本研究统计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出现的证素频数,经文献整理共提取295个病位证素,发现合并同类病位证素为8个病位证素。病位证素提取按照支持度由高至低依次为肾、脾、经络、肝、胃等;根据文献调研中出现的药物进行统计,筛选出的药物75味中药。有131对药物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相关系数>0.95的药物有32对,包括“乌头-麻黄”“怀牛膝-赤芍”“青风藤-威灵仙”“桂枝-丹参”“女贞子-白芍”“羌活-独活”“补骨脂-生地黄”等。75味高频药物按归经分类,其中归足厥阴肝经的药物有40味(53.3%),归足少阴肾经的药物有21味(28%),归足太阴脾经的药物有20味(26.7%),归手少阴心经的药物有14味(18.7%),归手太阴肺经的药物有11味(14.7%),归足阳明胃经的药物有10味(13.3%),归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药物各3味(各占4%),归手太阳小肠经的药物有2味(2.7%)。
研究结论:Meta分析提示华东地区痹症以痰瘀痹阻证更为多见。数据挖掘提示华东地区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风寒痹阻证,最常见的中医证候是肢体关节疼痛、苔白腻、脉沉弱,主要病位在肝肾,常用药物包括雷公藤、黄芪、当归等,常用药对是“秦艽-川芎”、“怀牛膝-赤芍”、“桂枝-杜仲”、“麻黄-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