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病
颈动脉斑块
中医证候特征
发病特征
典型相关分析
摘要:
研究目的1.分析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2.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中医证候及发病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本研究为注册登记式研究。2.研究对象本研究基于2015年中医药行业专项,研究对象为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全国7家分中心脑病科收治的明确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病的患者,项目启动前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2016NO.08)。3.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根据病史及核磁或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病;年龄30岁至90岁;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采集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本研究排除卒中类型为出血性或混合型脑卒中者;西医诊断为TOAST分型为CE型、OD型或UD型;表现为意识障碍者;无法采集信息者。4.临床数据采集收集并记录25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基线人口学信息、中风发病特征、中医证候特征、颈动脉斑块特征等。通过纸质病例报告表与电子数据采集系统相结合进行数据采集与保存。5.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不同特点,分别使用频数表、百分率、构成比或均数±标准差、百分位数等方式来表示。差异性检验:根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不同特点,以及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分别采用t检验等参数检验的方法和卡方检验等非参数检验的方法。CCA分析:颈动脉斑块情况与不同证候及发病特征相关情况使用CCA进行分析。本研究统计分析采用双侧假设检验,显著性水平a均取0.05,即P值<0.05将被认为所作检验具有统计显著性差异。描述统计与典型相关分析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软件(版本25.0)分析,其余由R软件(版本3.6.1)完成。研究结果1.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颅内血管狭窄程度方面,无狭窄者最多(1703例,占66.58%),其他依次为闭塞(334例,占13.04%)、轻度狭窄(266例,占10.40%)、重度狭窄(189例,占7.39%)与中度狭窄(66例,占2.58%);颈部动脉狭窄程度方面,无狭窄的患者最多(2080例,占81.31%),其他依次为轻中度狭窄(280例,占10.95%)、重度狭窄(105例,占4.10%)、闭塞(93例,占3.64%);斑块性质表现最多的分别是非均质不稳定性斑块(1221例,占47.73%)、均质稳定性斑块(505例,占19.74%)、无斑块(483例,占18.33%)、均质不稳定斑块(349例,占13.64%);存在内膜增厚的患者共1725例,占67.44%,无内膜增厚者共833例,占32.56%;斑块厚度方面,最小值为0 mm,最大值为9.3 mm。2.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2015年-2019年全国7家分中心2558例中风患者中,男性(1681例,65.72%)多于女性(877例,34.28%)。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基于现有数据及方法,男性在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内膜增厚及斑块厚度的严重程度上高于女性患者,且存在显著差异。患者年龄中位数为64岁,平均年龄为63.33±9.45岁,60-69岁最多(1049例,41.01%)。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内膜增厚等程度加重;不同BMI患者在斑块厚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发病特征的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TOAST分型小动脉(含腔隙性)型共1595例,占本研究总样本量的62.35%,TOAST分型大动脉型共961例,占总样本量的37.57%。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内膜增厚在TOAST分型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患者的NIHSS量表评分中,轻度中风患者人数最多,其次为中度中风,NIHSS总分和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mRS量表分值和颅内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内膜增厚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mRS量表分值越高,斑块厚度相对越厚,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中医证候的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中医证候特征表现为气虚血瘀证的患者人数最多,共1506例,占58.87%,其次为风痰瘀阻证患者。不同证候的斑块厚度情况表现为,风痰火亢证患者斑块厚度为2.41±1.69mm,严重程度最高,其次为风火上扰证、风痰瘀阻证。5.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发病特征的相关性TOAST分型情况与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内膜增厚情况呈正相关;NIHSS量表评分与颅内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内膜增厚情况呈正相关;mRS量表与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内膜增厚情况呈正相关,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风痰火亢证与斑块厚度呈正相关,风痰瘀阻证与斑块厚度、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气虚血瘀证与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痰湿蒙神证与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的研究数据,2558例